溶栓药物可有效溶解血栓,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疼痛、水肿和皮肤色素沉着。在溶栓治疗中,出血(包括脑卒中)风险较小,如治疗时严格掌握指证,有可能减少出血事件。
该研究旨在评价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者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显示,溶栓治疗组在早期随访(相对危险为0.24,95%可信区间为0.07%~0.82%)和远期随访(相对危险为0.37,95%可信区间为0.25%~0.54%)中具有更高的血栓完全溶解率。静脉通畅率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危险显著降低(相对危险为0.66,95%可信区间为0.47%~0.94%),下肢溃疡的发生也减少,但因样本较小,无显著性差异(相对危险度为0.53,95%可信区间为0.12%~2.43%)。远期静脉功能改善(相对危险度为0.43,95%可信区间为0.06%~3.17%),但也不具有显著差异。
在688例患者中,溶栓具有更高的出血并发症发生危险(相对危险为1.73,95%可信区间为1.04%~2.88%)。溶栓治疗中出现2例脑卒中(相对危险为1.70,95%可信区间为0.21%~13.70%)。随着更严格应用指征的采用,出血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早期和远期随访病死率无差别。关于肺栓塞的发生和深静脉血栓复发,资料还无法确定。
该系统评价研究者认为,溶栓治疗看来对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保持血管通畅率具有一定的优势。严格掌握使用指征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但最佳药物、最佳剂量及其给药途径有待进一步证实。
点评 Cochrane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全身静脉给药、局部静脉给药和导管溶栓,较客观地反映出目前溶栓治疗的疗效和风险,是否能常规应用还有待论证,同时应注意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有可能导致疗效不一致。ACCP关于溶栓治疗指南的制定证据与此基本一致。这些对于目前国内深静脉血栓的规范化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